在吉水县文峰镇芦村有一位年近40岁的农民,他叫胡仕平,躬耕稼穑之余,长年写诗绘画,自娱自乐。一年内已创作出百幅画,诗歌数十篇,被当地人称为“芦村第一人”。日前,记者来到了胡仕平家,采访了这位从黄土地里走出的“艺术家”。
曲折的经历唤醒他写诗、作画的兴趣
当记者见到胡仕平时,他那双长满老茧的双手,很难让人相信他会作画。可是当和他聊起作画和写诗,他原本木讷的表情就变得丰富起来了,双眼也开始变得有神了。 胡仕平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七八岁时随着父辈搬迁到吉水县,11岁时母亲因父亲赌博寻了短见,父亲从此一蹶不振。三兄妹冬天里没有东西吃,饿得发抖,只好到邻居家里买米煮稀饭充饥,因为长期营养不良,就在胡仕平快参加中考时,他的脚突然失去了知觉,不能走路,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考取了全乡第一名。可是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,他只有放弃就读高中的机会。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,他平日里就去帮别人挑砖头,最多时大约每天得挑6000多块砖头,当地一位老大爷看见后惊奇地赞道:“从来没见过这么吃苦的小伙子,真是一个人干了五个人的事情。”他们兄妹三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。 也许是家庭的原因,长大了的胡仕平性格比较内向,每次做完活他会孤独安静地站坐在地上,思考着什么,并习惯性地把心得写在本子上,渐渐地他爱上了写作。小时候,他经常到山上去砍柴,每次看到山上盛开的鲜花时,他总想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画下来,也是这段经历,让他有了一种坚持,他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人间的美好事物留下,感悟人生的点点滴滴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胡仕平总喜欢把平时的经历写在本子上,并自创一些诗歌,由于家庭条件有限,他买不起画笔只有在地上画画。
生活所迫 外出打工
辍学后的胡仕平帮别人扛过木头、挑过砖、修过路、铺过桥,这些繁重劳动就连一个身体强壮的人都未必能承受得了,而身高只有1.64米的胡仕平却坚持下来了,让他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东西就是:写作、绘画。每天不管多疲惫,他总会写作和绘画,哪怕只有那么几分钟,他的心灵就好似注入了新的力量。 1990年胡仕平结婚了,当时夫妻俩只能住在茅房里,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他与妻子辛勤劳作,在家后山种上了橘子树,并于2000年建起了一幢砖瓦房。2004年,为了全村的良田能够得到有利灌溉,胡仕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双肩挑建起了一座水库,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,当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做到后,村民都称他为“芦村第一人”。 建了房子和水库,胡仕平家里又欠下了一些债务,此时两个小孩读书的花销也越来越多,为了尽快还掉这些债务,胡仕平去长沙给别人做搬运工。“如果在学校里,写作画画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但当你走上社会,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一员,而且每天还要为吃穿犯愁的时候,却还要摆弄这些当不得饭吃的东西,就会被人们当作异类。”胡仕平告诉记者,在外打工期间,他因写诗和画画听到了许多冷言冷语。有一次,一个工友看见胡仕平又在写作,就说道:“你这写的是什么东西啊,你说我们这些人吃饭都成问题,你成天舞弄这些有什么意义啊?”胡仕平笑了笑:“这是我的兴趣啊!”那个工友看了看胡仕平,摇了摇头说:“什么兴趣,我看你是中魔了。”
风雨之后 成就梦想
胡仕平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地写诗和画画。几年后他辞工回到了家乡,一边种着20多亩田、包养两个水库,一边写作和画画。经济条件渐渐有所好转,他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画画,日子虽然过得清贫,可是却有了一份自如和甘甜。在这期间,他开始系统地自学绘画知识,自已模仿着图案画,并且借用高中美术课本学。没有人教他,他就静静地驻足在那里看着,仿佛在与画交流,慢慢地他画出了自己的风格。所以每次胡仕平去别人家时就喜欢盯着墙上的画看,有时候一站就是十几分钟,在那里他似乎建立起了一种和画的心灵之间的契合。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,他几乎跑遍了村庄附近所有的地方进行写生,有多少个孤独的夜晚,他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山野中慢慢地品味着寂寞。一年下来他创作了近百幅绘画及数十首诗歌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和执著,他的山水写意画被拿去别的地方参展过,受到众多人的喜爱。 一个正奔波于生计的农民,是什么让他如此淡然地面对生活,又是什么让他如此痴迷于写作和画画。当胡仕平听到记者抛出的问题时,他笑着说:“因为写诗和画画能给我生命注入新的活力,让我积极生活和劳动,而劳动创造美,我要把她记录下来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