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过年的你,是否总被父母念叨“你别老玩手机了,眼睛都要瞎掉了”?是否被迫放动手机后心神不宁,乃至出现微信提示声响起的错觉?是否为电量过低而感到焦急? 我们天天有好几个小时都在看手机,手机好像已然成了人身材的一部门。脱离手机,人们就会寸步难行。无怪乎有学者将电量需求和WIFI需求规定为当代人生存最根本的生理需求。 当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·库伯在纽约陌头拨通了人类汗青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时,谁也不会想得手时机对我们产生云云巨大的影响。2007年,乔布斯正式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智能手机,从那以后,我们的生存就被手机彻底地改变了。
图片泉源:视觉中国 根据第47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陈诉》,停止2020年12月,我国手机网民数目达9.86亿。可以说,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生存的必须品。 本期全媒派(ID:quanmeipai)转载remix筹划的文章,探究手机为什么云云令人“着迷”。 我们被手机控制了吗? 闻名的前言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“前言即讯息”这一观点。麦克卢汉以为,真正故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期间前言所流传的内容,而是前言自己。 新前言的出现,直接改变了我们明白和思索的风俗,乃至带来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厘革。波兹曼就曾说:“技能厘革不是叠加性的,而是生态性的,一种新技能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,而是改变统统。” 手机的出现,不但是人的器官功能的延伸,它险些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器官。随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盛,通讯技能也越来越快,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是天翻地覆的。 既然手机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,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一新前言呢?不少学者实在并没有对此完全放松鉴戒。 比方,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,技能只不外是为权利服务,以使受众变为温和的仆从,而由前言筹谋出的大众文化也使人们被异化,从而使人们变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傀儡。
图片泉源:视觉中国 但是,这一观点在前言情况学派第三代人物保罗·莱文森看来不外是庸人自扰。莱文森对流传技能始终抱持乐观的态度。莱文森以为,技能只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紧张气力,但是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。这就是莱文森闻名的“软决定论”。 “软决定论”以为,技能很少对社会产生不可制止的社会结果,而只是提供了一种大概性,终极是由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一个变乱的终极状态。前言技能假如要投入利用肯定会颠末人们的反复衡量,肯定要被肯定范围的人群所担当。以是,人并不是在技能演进中处于完全被动的职位。 这和莱文森对前言依照“人性化”趋势演进的观点相呼应。“人性化趋势”理论以为,人类技能发展的汗青证实,技能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,技能在模拟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。 人类通过技能的不停进步,在逾越生物范围的同时,重新捕获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门天然,维持我们最原始的“面临面”直接交换的本领。 用保罗·莱文森的话说就是,“在人与技能的关系中,我们可以提炼技能、指引技能,使之按照得当我们感知和必要的门路发挥作用。”这就意味着,人在前言技能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。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,是积极驾御前言的主人,我们可以自动地将前言的进化服从于人的理性,让其有无穷的发展潜力,更加人性化和公道化。 智能手机为何让人“欲罢不能”? 智能手机将文本、语音、图片等全部信息范例合为一体,整合了全部媒体的流传特性,而且将传统的通讯技能与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,因而手机成为现在最符合人性、最能满意人类天然交换的前言就不敷为怪了。 对待技能的两种观点实在不停存在。比方,我们大概常常被父母品评着迷于刷剧、看短视频,而很少花时间去看书学习。这一见解实在也是尼尔·波兹曼的担心。 波兹曼以为电子文化是对印刷文化的颠覆,由于笔墨可以造就理性,人们通过阅读册本可以学会批驳性头脑。但是图像的出现则会让人们的感性熟悉多于理性分析,使人们渐渐陷入“娱乐至死”的境况。 但是莱文森则对此有差别的见解。在他看来,语言自己就是对实际的抽象,而笔墨则又是对口语的再次抽象。这种双重的抽象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,这也难怪图像或视频等情势会产生较强的勾引力,由于它们对于实际天下的反应本领更传神,也更符合人们对于真实天下的认知。从这一点来说,短视频盛行的背后实在是满意了人类来往的深层需求。
图片泉源:视觉中国 以是,按照莱文森的观点,新前言的出现实在是一种“调停性前言”。所谓“调停性前言”,是指任何一种后继的前言都是对前一种前言功能的调停,技能越进步,前言功能也就越来越靠近人自身。莱文森宣称:“统统技能都不完善,但统统技能都提供调停本领,能调停头脑和生存使我们困扰的不敷。” 而智能手机,实在就是作为赔偿性前言的集大成者。它兼容了险些全部其他媒体的功能,是一个真正前言融合的产物。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拍照、听音乐、语音通话等等,这种集册本、广播、电视、电脑等前言功能于一身的强盛包涵性,使得人们可以仅仅通过一部手机就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服务。 别的,根据麦克卢汉“前言即人的延伸”的观点,智能手机的出现,不但延伸了人们视觉、听觉,其独特的触摸操纵还实现了人们触觉的延伸,这也是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又一“人性化”的特性。以是,智能手机实在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多感官同时卷入的“通感”的感知情况,也更符合人们原始时期交换的情境。 提到智能手机的赔偿性,“移动性”大概是最紧张的一点。人类有两种根本交换方式:语言和走路。恒久以来,人们无法在一种前言中同时分身这两种方式。我们在打电话大概玩电脑的时间,都必须要在一个固定的场合才可以。 而智能手机在兼具电话和互联网的功能的同时,补充了将人束缚在室内的这一缺陷。人们初次将边走边说整合起来,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交换。莱文森以为,“手机是革命,是逾越电脑和网络的革命;手机把我们送回大天然,使我们规复同时语言和走路的天性。” 这种移动性加上与天下的毗连性,使得手机赋予我们强盛的本领,从而对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 手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深层影响? 以上均是从前言演进的角度叙述手机出现的一定性,但是手机真正在我们的一样平常生存中造成了哪些改变,这些改变对我们来说毕竟是好照旧坏? 起首,手机在补充前言移动性的同时,也办理了人们交换延滞的题目。我们可以随时和别人攀谈。这种实时回应使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,终极实现了接洽自由。 但是,这种对于沟通速率的寻求带来的结果是,我们没有富足的时间举行思索以做出理性的表达。大量刹时通报的内容在我们的生存中造成了信息冗余乃至是泛滥,我们无法细致分辨我们真正必要什么,也经常来不及深图远虑。 这就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举行感情化的表达,因而也更轻易激动。同时,我们的反应也更大概过激。莱文森就表现道:“由于各方看不见相互的面貌、听不见相互的声音,因此就失去了可以淘汰误解的其他暗示,而且也推动了放肆而刻薄地回应:面临表现屏比面临一张面貌更轻易咄咄逼人。” 其次,智能手机的出现,使得我们无法在工作与生存之间分别出显着的边界。手机所具备的移动性,含糊了各个范畴的界限,我们不得不饰演多重脚色而且要随时预备切换。用莱文森的话来说就是,“公务和个人生存均质化的趋势被送回了办公室。效果,这个天下上只办公或只娱乐的场合是越来越少了。” 不但云云,手机的出现还造成了我们一连的生存不停地被打断。你有过手机铃声忽然响起时的恐惊吗?无论你处于何种场所或心情,只要电话铃声响起你就无法拦截,除非你将手构造机。我们无法自由选择交换的对象,只要开机,我们就不得不面临这个随时大概到来的“插足者”。 莱文森称手机是“挡不住的召唤”。但是对其带来的影响,莱文森并不在意。他乐观地信赖我们作为手机的拥有者完全可以决定手机的利用方式。假如越来越多的人盼望拥有停息的苏息时间,那么我们就可以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,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本身选定的时间内拥有自由退出接洽的权利。 频仍利用手机带来的另一个题目就是时间的碎片化。我们天天都会时不时打开手机,但每次利用的时间大概并不长,纵然长时间玩手机也喜高兴餐化地获取信息,碎片化的特性非常显着。这种快速的生存节奏将人们整块时间割裂,打坏为琐屑的片断,从而让我们失去了读一本书、看一部剧的耐烦。
图片泉源:视觉中国 尼古拉斯·卡尔在《浮浅》一书中也提出了互联网对于个体认知的影响。在书中,作者夸大由于我们在网络中通常是在非常肤浅地相识碎片化的信息,这会侵害我们的深度阅读和思索的本领,恒久以往,我们的专注力和思索本领都会降落。而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,人们利用手机的时间较之电脑有过之而无不及,而这终极大概就会让人都变得“浮浅”。 别的,手机也使我们体验到了情绪的疏离。现现在,我们面临面和他人沟通的本领好像在不停退化。不管在那里,我们都可以看到在低头玩手机的人。我们更喜好在网络中和他人谈天,但是却因此忽略了身边的亲人、朋侪。久而久之,我们与身边人的真实情绪体验就会渐渐变淡。 研究表明,纵然不玩手机,手机单纯的出现就会破暴徒们交换的质量。在和熟人来往中,手机的在场会使人们分心,留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会合,而且无法有用记着对方发言的内容或实时回应。 Miller-Ott A和Kelly L两位学者在研究中还发现,在情侣之间,手机在场的粉碎作用更为突出。有靠近40%处在爱情关系中的情人表现,约会时对方会因手机所分心,进而产生情绪辩论。 网络上有段子讥讽道:“天下上最迢遥的间隔不是生与死,而是我们面临面,你却在玩手机。”雪莉·特克尔在《群体性孤独》中也提到了这一征象。手机的出现可以让我们的交换更加便捷,我们可以在假造天下中与人形结婚密关系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会产生一种新型孤独。那就是在实际生存中我们和别人的关系渐渐疏远,在面临面攀谈中,我们也会风俗性地陷入缄默沉静。 总的来说,我们不得不认可,在技能不停变迁的过程中,前言在不停满意人类需求的同时,也放大了人性中的一些劣根性。但是我们并不能由于前言的负面性而否定了流传技能的进步作用。我们可以或许做的,就是要直面技能的两面性,而且积极去改善和修补以往前言的缺陷,使前言可以或许沿着人性化的方向不停演进。 参考链接: 1.郑燕.人是前言的标准——保罗·莱文森前言头脑研究[D].济南:山东大学,2014 2.左璐.前言情况学视野下移动互联网流传及其影响研究[D].成都:四川外国语大学,2014 3.丁旻生.新前言情况下的受众前言依靠研究[D].长沙:中南大学,2012 4.马丹晨.信息流传视角下的“手机人”研究[D].南京:南京师范大学,2014 5.雪莉·特克尔.群体性孤独[M].浙江:浙江人民出书社,2014年3月 6.尼古拉斯·卡尔.浮浅[M].北京:中信出书社,2015年11月 7.保罗·莱文森.数字麦克卢汉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,2001年12月 8.保罗·莱文森.头脑无羁:技能期间的熟悉论[M]南京:南京大学出书社,2003 9.保罗·莱文森.手机:挡不住的召唤[M]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,2004 10.保罗·莱文森.软利器:信息革命的汗青与将来[M]上海:复旦大学出书社,2011年 11.保罗·莱文森.新新前言[M]上海:复旦大学出书社,2011 12.马歇尔·麦克卢汉.明白前言[M]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0 13.孙猛,张钦,刘海兰.拿得起,放不下:手机在场效应的征象及机制[J].中国临床生理学杂志,2020,28(6):1274-1280 14.第47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陈诉》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央,2021年2月3日 15.Miller-Ott A, Kelly L. The Presence of Cell Phones in Romantic Partner Face-to-Face Interactions: An 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 Approach.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, 2015, 80(4): 253-270 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腾讯消息客户端自媒体,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态度。 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吉安论坛
( 赣ICP备2021010355号|
赣公网安备36082102000120号 )值班电话:13410000095
站点地图
GMT+8, 2025-5-1 11:00 , Processed in 0.047280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